重庆大学简报——重庆大学发挥资源优势助力民族地区发展

重庆大学地处西部,心系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一直以来,学校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通过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对口支援、校地合作等方式,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目前,重庆大学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222名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7.28%。学校站在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青年先进分子的高度,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一是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座谈、报告等形式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与看问题的深刻性,澄清部分学生的错误认识,用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团结的主流意识引领学生思想。全力推进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后备力量。目前少数民族本科生中党员比例为17%;二是关心学业和生活,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归属。学校安排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学业帮扶,鼓励思想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强的高年级汉族学生骨干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解决其普通话水平不高、专业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等学习困难。通过设立民族餐厅并发放伙食补贴、助学金评选向少数民族学生适度倾斜、设立专项奖助学金、安排少数民族干部专职管理、建立了单独心理档案等措施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三是教育广大毕业生自觉地将个人发展同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服务。加强与西藏、新疆等相关地区相关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引导少数民族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院校。近几年,学校先后与西藏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合作。如重点支援石河子大学土木工程、建筑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学科建设,为石河子大学培养博士师资,派遣教师支援其课程设计,每两年选派1名学术带头人到石河子大学挂职,帮助相关学院进行科研平台和学科团队建设。采用“1+2+1”交流培养模式(一、四年级在石河子大学学习,二、三年级在重庆大学学习)联合培养本科生。2011年,学校还承担食宿及培训费为石河子大学培训28名中层管理干部,提升了受援高校的管理水平。2011年7月,重庆大学又与中南民族大学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多次进行专门研究,安排专门机构和人员推动落实相关工作。今年5月,欧可平书记带队出访中南民族大学,共同签署了《重庆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合作协议书》,积极推动研究和交流工作常态化,努力帮助中南民族大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水平。
——校地合作助推民族地区发展。重庆是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区县的直辖市,由于历史的原因,重庆少数民族地区还比较落后。重庆大学积极开展对口帮扶、推进园区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事业进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由于人才匮乏、无科研力量支撑,该县汞、锰、锑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尚未得到全方位的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仍是空白,丰富的旅游资源也缺少整合和规划。2006年8月,重庆大学与秀山县签定校地合作协议,采取高校与少数民族贫困县结对合作的模式,双方全方位、宽领域地实施具体的合作内容及项目,根据“合作自愿、优势互补、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按市场机制选择合作协议。重庆大学派出“科技特派员”为秀山产业“把脉”,确定了金银花种植及加工、贫锰矿选矿研究和锰渣综合利用等13个合作项目。同时合力推动秀山农业产业化、工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商贸旅游。秀山县在学校资金、人才的扶持下,依托校地合作项目发掘资源优势,找准了产业发展方向,高校科研成果在基层得到及时转化。自2001年起,重庆大学共派出优秀支教研究生63人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开展教学以及基层团组织工作,2011年3月,贺国强同志在彭水一中听取了重庆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舒慧讲授的信息技术课程并亲切交谈。校博士生实践团每年深入库区民族县乡调研,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2011年,重庆大学还分别与重庆巫山、云阳和酉阳县委达成合作协议,将100名优秀学生干部安排至三个县辖属的100个乡镇挂任团委副书记。